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新闻 > 综合信息
 

中国开始对日本主动出击,琉球地位未定论,就是要摆在台面上讲

近日,联合国讲台上的一幕引发国际关注: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在驳斥日本等国涉华不实言论时,转而要求日方“停止对冲绳(琉球)人民等原住民族的偏见和歧视”。

这一看似非常规的出击,令日本官方和媒体瞬间“窝火”,《产经新闻》紧急发文要求中方“撤回”言论。

此举并非偶然的外交插曲,而是中国外交从“不露锋芒”向“主动设局”深刻转型的一次精妙演绎,标志着在复杂的地缘博弈中,中国正从被动的“解题者”转变为主动的“出题人”。

【历史回响:琉球问题的“悬而未决”与法理依据】

要理解当前这步棋的力度,必须回溯琉球问题的历史经纬。

琉球王国自明初即成为中国藩属国,双方维持了超过五百年的册封与朝贡关系,形成了紧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纽带,始终未断绝与中国的宗藩关系。

直至1879年,明治维新后奉行军国主义的日本强行“废琉置县”,武力吞并琉球王国,将其改名为“冲绳”。

当时,清政府虽多次交涉抗议,终因国力衰微,未能阻止,琉球问题遂成“历史悬案”。

二战后,处理日本领土问题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日本之主权“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

这从国际法理上彻底否定了日本对琉球的主权主张,使其地位明确处于“未定”状态。

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虽规定琉球交由美国托管,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当时未被邀请参会,不予承认。

1971年,美日私相授受,美国将琉球的“施政权”移交日本,此举严重违背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安排,不具备决定琉球主权归属的法律效力。

正是这段“悬而未决”的历史,为中国今日提出“琉球地位再议”提供了坚实的法理基础和道义高地。

2013年《人民日报》首次刊文明确提出“历史上悬而未决的琉球问题也到了可以再议的时候”,已为今日之举埋下伏笔。

【战略出击:中国如何多维度打出“琉球牌”】

中国这次在联合国发声,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的“组合拳”的组成部分,展现了“主动设局”的系统性。

2024年9月,中国在大连海事大学成立了全国首个“琉球研究中心”,汇聚国内顶尖学者,旨在从历史、法理、国际关系等多维度系统研究琉球问题。

该中心被定位为事关“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的战略项目,旨在打破日本及受其影响的美国学术机构在琉球历史叙事上的垄断,夺回话语权,为未来的博弈夯实学术与舆论基础。

孙磊大使在联合国的发言,核心在于首次在国际场合将琉球人民定义为“原住民”。这不仅仅是词汇的转换,更是策略的升维。

它巧妙地将议题引入当代国际政治正确框架,迫使日本在它自己擅长攻击他国的领域陷入被动防守。

此举引发了琉球本地知识精英的积极呼应,认为这为阻止美军基地建设、恢复冲绳自决权提供了新的国际杠杆。

2023年7月,冲绳县知事玉城丹尼顶住压力访问北京,并特意祭拜了通州区的琉球国墓地遗址,尤其是拜谒了1880年为救国而自刎殉国的琉球留学生林世功之墓。

这一行动传递出琉球本土精英对自身历史身份的深切认同与寻求外部理解支持的信号,与中国官方的学术、外交行动形成了微妙而有力的配合。

【“主动设局”:从“韬光养晦”到“出题人”的战略转向】

打出这套“琉球牌”,清晰地标示了中国全球战略的范式转移。当日本等国家持续在台湾等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发起挑战时,中国选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对方的关键痛点“创设议题”。

“主动设局”的精髓,在于它改变了博弈的节奏和焦点。中国借此宣告:在东亚地缘棋局上,我不仅是玩家,也具备了设定议题、划定战场的能力。

中国在琉球问题上的“主动设局”,是一次基于深厚历史与法理根基的精准战略出击。它远非简单的“报复”行为,而是中国外交更加自信、更具前瞻性的体现。

通过学术、外交、民间、法理的多轨并行,中国正逐步瓦解日本在琉球问题上的话语霸权,将一个被刻意尘封的历史悬案,转化为悬在日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此举不仅是对日本频繁挑衅的有力反制,更是在实践一种“来而无往非礼也”的大国博弈智慧。未来,围绕琉球的讨论必将持续深化,而中国已然掌握了相当的主动权。

这场外交博弈深刻地启示我们,在大国竞争的激流中,善于并勇于创设议题、引导议程,往往比被动接招更能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塑造于己有利的战略环境。